当前位置:

[央媒看湖南]《瞭望》:全域旅游振兴武陵山乡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 编辑:宋沛珊 2017-12-27 15:29:57
时刻新闻
—分享—

张家界,位于武陵山区的著名旅游城市,在95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9家A级景区,300多个旅游景点,有世界自然遗产等6块金字招牌。但与此同时,作为贫困地区,张家界全市4个区县都位于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均是省级和国家级贫困县,到2013年底,贫困发生率超20%。

  针对这一状况,近年来,张家界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引领大批贫困户、贫困村脱贫致富,不少地处山区的贫困村改换新貌。

  统计显示,2016年,张家界市脱贫54000余人,其中通过旅游扶贫脱贫21500人,旅游脱贫巩固率达39.45%;农民通过旅游产业,2016年人均收入3325元,占人均总收入的42.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村构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思路要求,将使农村成为具有潜力的旅游空间,而在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乡村的价值也将更为突出。由此,《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武陵山片区里的“旅游新村”,解析以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张家界样本。

  旅游扶贫见成效

  现年39岁的杜方初是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水车坪村村民,过去一直在广东东莞一家鞋厂打工。几年前,听说家门口的大峡谷搞旅游开发,他回到了家乡,成为了大峡谷景区的检票员、保安,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

  2015年,杜方初攒钱在景区附近盖了一栋4层小楼。2016年8月,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开业,景区人气暴涨。一个月后,小楼被人租下开了“峡谷之恋”餐厅。2017年,杜方初的年租收入从20万元涨到了30万元,同时他还承包了一个旅行社门市部,地接业务红火。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杜方初感叹:“以前我们乡特别穷,很多人吃饭都困难,下雪天都穿着破烂鞋。现在路通了、水通了、赚钱机会多了,很多打工的人都回来了。”

  采访中,三官寺乡党委书记朱澧介绍,全乡从2016年到2017年有2000多名农民工返乡,目前在旅游企业工作的有600多人,不少打工返乡的乡民将自己的积蓄带回家乡,依靠旅游产业创业。

  宽阔的沥青路、成片的桃花园、独具特色的民宿、熙熙攘攘的禾田居山谷……当本刊记者走进三官寺乡罗潭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难以相信三年前这里还是个不通路、不通水、没信号、没产业的穷山沟。

  2015年初,罗潭村发展乡村旅游,引入酒店、旅游、农业企业等投资建设了桃花园、垂钓园、禾田居山谷、洞穴餐厅、瓦窑餐厅等独具特色的农业休闲项目,通过土地入股、民居改造、就业培训等方式,将当地村民的土地、民房、劳技手艺充分利用起来。

  36岁的村民胡新平是罗潭村蝶变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2009年,胡新平罹患脑部胶质瘤,治病花光了积蓄,债台高筑。2015年,张家界市政府扶贫工作队进驻罗潭村,不仅为胡新平解决了部分医疗费,还对他实行就业培训,并将他安排在禾田居山谷当水电工。“我现在一个月3000元,老婆在新开的旅游酒店做服务员也有3000元。在瓦窑饭庄、桃花园,我有两亩地入股,还有分红。现在游客多了,我还想在路边开个小店,感觉在村里比在城里生活还滋润。”胡新平说。

  两年多时间,罗潭村成了游客单日接待量破5000人的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100余村民进入企业就业,67户贫困户人人有收入、户户有产业,人均纯收入从2140元增长至6580元,贫困发生率由31.94%降至0.88%。

  2016年,整个慈利县共有12个贫困村、875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2017年,全县预计由旅游产业带动20个村和9200名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富民富村显优势

  采访中,当地干部及旅游管理部门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谈到,全域旅游产业的富民、富村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项目投资夯实基础建设。大峡谷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嗣清介绍,公司先后投资3000万元为景区周边山区修建了12公里通村、通组公路;又投资200万元建设饮水工程,让自来水接入了周边4个村每家每户。慈利县委书记邱初开说,在引进景区景点项目的过程中,县里加快建设和完善了交通、通信、水电、餐宿等配套设施,在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发展基础也得以夯实。

  “过去是景区里像欧洲,景区外像非洲。现在,旅游开发不仅建好了旅游环境,更是对乡村整体环境进行了提升优化,旅游接待配套设施延伸到了乡村。”张家界市旅游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唐炅说。

  基础设施条件好了,项目和资源迅速汇集而来。罗潭村第一书记、张家界市政府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熊先武说:“现在村里搞建设已经不愁资金了,因为基础设施条件好了,人气聚集了。以前是企业选我们,现在是我们选企业。”

  二是旅游企业拉动就近就业。41岁的曹铁龙是大峡谷景区公司的保安,2015年,由于父母重病、三个孩子无人照看,在广东中山打工的他返回慈利老家。“现在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还有五险和福利,包吃包穿,解决一家人温饱没问题。”像曹铁龙这样的本地人,大峡谷景区的340个员工中有296人,工资最低的清洁工也有3100元工资。“这296个员工大多是打工返乡的,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还间接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罗嗣清说。

  三是产业辐射带动创业集群。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拉动了就业,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创业。朱澧介绍,一年来大峡谷景区周边新增客栈40家,拉动农民返乡创业2100多人,回迁户口700多人。“有户口就有参与权,可以分享旅游扶贫振兴乡村的发展红利。”他自豪地告诉本刊记者,三官寺乡创业热情高涨,且收效颇丰,目前乡农村信用社是张家界市单笔贷款量最大的信用社。

  位于通往张家界主要景区高速公路出口的阳和乡,在区位优势的影响下,围绕旅游产业的创业同样兴旺。乡党委书记吴辉介绍,近两年乡里新增客栈80多家,旅游总产值已经达两千多万元。

  张家界市旅外委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经建成了星级农庄34家,休闲农业农庄经营主体730个,农民合作社860余家,2016年乡村旅游实现营收9.8亿元。

  “两手”共抓振兴乡村

  首先,扶贫先要扶智,统一思想为乡村振兴提供凝聚力。

  “首先要把思想工作做通。”采访中,罗潭村村支书杜修福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道出了自己在多年工作中总结得出的“秘诀”。他谈到,最初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时,不少老百姓对土地流转、占地修路等有抵触,甚至阻工。他就天天组织村组开会,给老百姓讲全域旅游发展趋势、讲国家政策,一开就开到半夜。“我们村有30个党员,我就先跟他们讲,再让他们和身边的村民讲。只要把党员抓住了,什么事都好做。”

  “扶贫先扶智,通路、通水、通项目前,首先要通思想。”朱澧告诉本刊记者,2017年5月,在全乡的换届选举中,天天拉着大家开会的杜修福,在“背靠背”无记名投票中满票当选为村支书。

  其次,“造血”方式创新,利益联结为乡村振兴提供驱动力。

  邱初开认为,旅游项目的入驻,并不仅是投入资金这么简单,而是通过模式的创新建立了村民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不同的项目中,老百姓以资金、房屋、土地、手艺等现有资源“入股分红”,扩宽了村民们的获益渠道。

  在罗潭村,独具特色的瓦窑饭庄等项目中,村民们采取了土地入股的方式,年年有分红。此外,村里还引入了专业的农业产业公司负责桃花园、杨梅园的经营管理,按照村集体4%、农户17%、企业79%的比例分红,村集体和农户每年每亩土地平均收益不低于160元和700元。

  在张家界一些景区周边,一栋栋土家风情的民宿窗明几净,开门迎客。这是当地政府引进的深圳万豪酒店集团正在做的项目,即与村民合作,利用现有房屋改造成民宿,由酒店集团统一管理和提供客源,并对村民进行酒店管理业务培训,产生的客房收益各占50%,贫困户一年保底有24000元收益分红。此外,村民参与客房服务还可获取相应劳务报酬。

  在三官寺乡,慈利县政府在大峡谷景区周边出资建设了74个商铺,由乡政府代管,2016年550万元的租金收入中,50%返给老百姓,30%作为国有资产回笼,10%作为维修资金,还有10%作为村集体收入分到了4个村,每个村有十几万元。

  最后,强化规划设计,全域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张家界市委书记虢正贵说,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将“三农”发展放在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报告所提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就是基层要实现的乡村振兴的目标。“拥有优势旅游资源的张家界,就是要把自身的发展基础和特色结合起来,一手发展全域旅游,一手紧抓扶贫攻坚,做好乡村振兴的战略文章。”

  为此,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做了摸底,358个贫困村中,有235个村是可以列入全域旅游的重点村,占了贫困村的57%,涉及贫困人口近5万人。在此基础上,张家界市规划设计了1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3条大湘西旅游精品线路和9条跨武陵山片区旅游线路为骨架,建设12条跨省市生态文化旅游线路,涉及100多个村。

  虢正贵说,张家界市正通过全域旅游的规划、线路设计,把大量的贫困村连接起来。“一是从景点上布局,让旅游产业覆盖到这些村,二是通过旅游线路的设计,让旅游产业拉动的消费产生‘溢出效应’,贯穿或者辐射到这些村。要用全域旅游,把这些村联系起来,使老百姓通过旅游实现就业、分享红利、告别贫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扶贫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