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扶贫红”三年全记录| 他们是“狼之队”“贴心人”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李慧 编辑:陈珏 2018-01-02 09:07:45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李慧 报道

  驻村帮扶,扶贫工作的最前线,扶贫见效的关键点,扶贫好故事、好经验的策源地。

  深入驻村帮扶工作队,你会发现,这是一支支脱贫攻坚的“狼之队”,这是一个个甘洒热血的“贴心人”,他们是新时代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另一支受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

  ——题记

  2018年1月1日,开启崭新的一页,聆听习近平主席2018年新年贺词,人民情怀深沉绵长:“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时不我待。

  而在扶贫道路上,一抹亮丽的“中国扶贫红”格外鲜艳,他们是一群扎根基层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长。

  2015年4月起,8000个省级贫困村迎来了“帮帮团”——驻村帮扶工作队,湖南187支省派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各贫困村,市(州)、县(市、区)、乡(镇)也纷纷派出干部下沉到村,实现8000个省级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

  3年,时间不长不短,变化却翻天覆地。这3年,在这个“帮帮团”中,有人带着全家住进了贫困村,把根深深扎进了贫瘠的土地;有人从退休的岗位奔赴永不退休的扶贫岗位,诠释共产党员的担当与奉献;有人把青春献给了贫困村,忍受深处边远的孤寂,至今还孑然只影;还有人把生命铸成了守望,只为助推脱贫实现全面小康……

  他们是大爱的化身,他们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守护神!

  红网时刻记者通过这3年的扶贫记录,再现一个个乡间扶贫情景,描述发展的轨迹,只为一起聆听基层民众那些来自心底的感激心声。

  一幅画:大学来扶贫,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希望之画

白水洞富硒优质水稻示范基地。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综合办主任,驻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工作队长李飞龙(前一)。

  第一个扶贫故事要介绍一幅美好的图画,几年前,挂职隆回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湖南大学研究生院综合办主任,驻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工作队长李飞龙的描述,至今这样一幅画面仍让我魂牵梦绕。

  白水洞村有山、有田、有独特民族风情,有“小西藏”之称的虎形山烟雾缭绕,这里被湖南大学的驻村工作队探索种上了富硒米。富硒米香溢白水洞,订单农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从无到有,白水洞村修复了清代道光年间修建的水碾磨坊,设计打造了梯田、民居、石仙鱼、千年石棺等10多处旅游景点,花瑶风情被搬上了意大利米兰第42届世博会。如今,村里的媳妇姑娘开始了导游、民俗表演、绣工……每天忙碌又充实。

  而刚来白水洞村的情景远非这样,2015年初,湖南大学驻村帮扶队来到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开展驻村帮扶时,全村本地就业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700元。李飞龙对第一次进村时的经历记忆犹新:“按照工作组通知,早饭进村吃,可是等到11点多,走访完十多家瑶民的我早已饥肠辘辘,却一直没有谁提早饭的事。一问才知道,因为穷,当地人都是一天只吃两顿饭。”

  如何“精准”扶贫,唯有找准“贫困”症结。“探索一条能够增强村民自我造血功能的路径,才是拔掉白水洞村穷根的根本办法。”李飞龙的“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发展当地资源特色”的脱贫路子有了成效。

  经过考察调研,当地还保持着传统的瑶族农业种植方式;“滩头年画”“花瑶挑花”等入选国家“非遗”名录;虎形山花瑶区域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观优势得天独厚……扶贫过程中,湖南大学发挥高校优势,提供技术,充分挖掘花瑶特色,传承发展非遗;催生了白水洞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帮助贫困农户树立了发展订单农业、订单旅游脱贫致富的信心。2016年,贫困户通过种植富硒水稻,每亩增收1100元,农户共增收7.7万元。

  李飞龙介绍,白水洞村的发展,不仅是脱贫路径,更是符合了现代人对美丽乡村的构想这一蜕变,这支高校的工作队将希望的种子扎根在虎形山头,3年帮扶期满,如今开出了美丽的花儿。

  一个人:“女汉子”队长,深山里飞出的扶贫佳话

娄底市人大农业委主任委员、新化县大熊山林场金龙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钱局新(中)在贫困户家中了解养殖情况。

  12月27日,在全省脱贫攻坚先进模范人物代表座谈会上,我又见到了这位新化大熊山金龙村女汉子般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长钱局新。“扶贫工作中我累并快乐着,把贫困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完成,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亲人去对待。”3年的驻村扶贫,娄底市人大农业委主任委员钱局新坚定地说,“如果党和人民需要我,即使3年驻村期满,我愿意继续驻村帮扶,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她的言语铿锵有力,她的举动清爽利落,她的扶贫行动暖人心,她是这支队伍中少有的女队长,但工作能力一点也不逊色。3年的扶贫,金龙村上下村民都记住了这位亲人,大家集体的心愿是希望钱队长还能继续带领大家向前。

  3年前,钱局新接到驻村帮扶的重任后,就立即带领队员奔赴金坪村(合并后为金龙村),翻山越岭走遍所有贫困户,帮助寻找脱贫良策。村里300多亩水田解决了灌溉问题,全村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修造3.2公里组级旅游公路路基,极大地方便村民群众出行。全村现已基本形成了猕猴桃、天麻、玉竹种植、石蛙、竹鼠养殖等特色产业。目前,金龙村贫困户一年的纯收入多逐年增加,脱贫之路越走越宽广,预计2017年底将全部实现脱贫。

  “三年前,我们一进村就失联,一到晚上就停电,一到秋冬就没水喝。大家调侃说,这个天高地远的地方:出门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可现在,这种情形一去不复返啦!”钱局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心地笑了。

  有一次钱局新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她要几个年龄相仿的中年男人伸出双手,结果有一个人的手特别白嫩,钱局新就用力击打这双手。“你身体健康,快五十岁的人了,一心巴望着吃救济,怎么就不晓得勤劳发奋、成家立业?”那位村民被她说得满脸通红。后来扶贫工作队专门为他送去猪仔,激励他养猪,现在懒汉不懒了。

  寒来暑往、日升月落,整整三年多时间,钱局新扎根金龙村,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没叫过苦、喊过累。作为一位妻子、母亲,她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给了金龙村,抛家舍业的住到大山里,诠释了巾帼力量。她笑言:“我是心甘情愿的,我的心是甜的……”就这样,她和这里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是扶贫中情感的力量。

  一件事:从军人到扶贫人,另一“战场”打响脱贫攻坚战

湖南省扶贫办驻泸溪县长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王斌(左)在中药材种植地里指导村民翻地。

  2016年10月,红网策划了大型扶贫报道《新长征路上》,当时我到了湖南很多贫困村,和很多省派驻村帮扶工作队长聊着村里的扶贫发展变化。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我一直对湖南省扶贫办驻泸溪县长坪村的扶贫队长王斌印象深刻,也一直关注着长坪村的发展变化。

  王斌,是一位军人式的扶贫队长,省派驻村工作队中也有军人代表,他并不是唯一。写他的这个细节,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敬佩,更是向全省驻扎在扶贫一线的队员们表达最真诚的敬意,他们真的不容易,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服从安排,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任务。”刚从部队副团职干部转业到湖南省扶贫办,上班才一个多月,王斌接到通知需要去湖南湘西州泸溪县浦市镇长坪村进行为期3年的驻村帮扶工作,帮助该村完成脱贫。

  而得到消息前,他刚刚将妻子和孩子接来长沙,并刚帮儿子办好转学手续。本来,过去一直分离的家庭生活即将画上句号,美好的一页正在打开。听他描述这些情况时,眼前的这个汉子是有点哽咽的,但他说脱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应该义无反顾地奔赴脱贫一线。

  “以军人风格要求自己,无条件服从安排。”当兵25年,王斌就是一面服从命令的旗帜, 2015年4月8日,二话不说的他进村扶贫。

  扶贫条件艰苦,没时间顾及家庭,进村开展工作遇到阻力,产业兴村摸着石头过河。刚开始进村时,住在原来多年闲置的小房子内,夏季被蚊虫咬得满身是苞,我惊讶你们就住这种地方?“扶贫不是到村里享福的,环境不好忍忍就过去了。”通过帮扶,长坪村水、路、渠道、山塘等基础设施完成,发动贫困户种植的200亩中药材今年他们都分了红,2017年底长坪村将实现如期脱贫。

  3年来,湖南省坚持“省市带头、县乡为主、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全力抓好驻村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仅2015年,通过驻村帮扶带动770个贫困村、38余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驻村帮扶工作队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数字可以去检验脱贫成效,他们用心用情用责来带领一个个贫困户脱贫,一个个贫困村整村脱贫。

  在湖南,在全国的精准脱贫政治答卷上,属于扶贫队长的色彩是红色的,他们的付出,一个个家庭开始改变命运,一个个村庄解决了历史上想改却无力改变的窘境。因为有他们,这3年的脱贫成效才变得格外出彩。

  【记者手记】

  太多的故事难以言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像扎进大山的一枚楔子,他们用青春和生命的杠杆撬动着如磐的大山!负责扶贫报道的这3年,我作为新闻工作者去过很多贫困村,俨然已成为了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和着他们的心跳与脉动,我在见证和感动中泪眼婆娑地与扶贫大业一起成长。

  忘不掉那些执手无语的困境,忘不掉很多村民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山外景象的酸楚……至此我才真正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视察时的那一句“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大爱情怀与责任担当!我才真正体会到党中央以铁的命令推动精准扶贫、决胜全面小康,这一贫困地区群众最有获得感和社会共识度的富民政策,叫做社会主义优越性!同时,我也才真正体会到我们极少将目光聚焦这些推动发展的耕耘者——扶贫队长,他们践行一个政党的执政诺言是如此倾情奉献!

  笔头的文字不足以记录他们的好,太多暖心的感动无法描述,在这场举国上下戮力同心攻坚拔寨的脱贫攻坚战中,只想记住扶贫队长这样一群人,一群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扶贫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