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祁阳县“四扶四建”补精神之钙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李慧 编辑:李香枝 2018-05-21 16:47:51
时刻新闻
—分享—

5月14日,湖南永州市祁阳县茅竹镇三家村扶贫讲堂上,脱贫户分享着自己的脱贫故事。

  红网时刻5月21日讯(记者 李慧)“我靠自己的双手,养鸽子发展产业,建起了房子,不等不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5月14日,国务院扶贫办组织中央媒体“激发内生动力”主题采访走进祁阳县,记者们在湖南永州市祁阳县茅竹镇三家村扶贫讲堂上,聆听到了一个个脱贫户分享的脱贫故事。

  在祁阳县,这样的扶贫讲堂还有很多,有的是一块空地几张桌子摆设而成,有的是村里闲置的小房间临时定点。简陋的舞台,记录着贫困群众的奋斗轨迹,承载着他们自力脱贫的自信。

  祁阳,它既不是扶贫工作重点县也不是国家级贫困县,是面上县,但祁阳的人口数较大,有10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8.7万余人,贫困村75个。它享受不了重点县的资金支持,但减贫目标及脱贫标准和重点县一样,在有限的财力下如何思变?祁阳走出了“四扶四建”的路径,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建扶贫讲堂扶志 从等着扶到苦干

  鼓声一停,分享开始。三家村的扶贫讲堂很是热闹,脱贫户分享着自己的致富经,台下的村民发展产业热情似火。郭大哥家有20多亩鱼塘,还种植了100多亩沃柑,可以免费给贫困户提供种苗。于福勇在台上介绍着他的黑斑蛙,2017年脱贫,今年不仅买了车还在县城买了房……分享还在继续。

  这里分享的是赚钱的门路,传递的是大家奋力摘掉贫困帽子的信心,大家纷纷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三家村肖友华曾一度入狱,出狱后志气低落消沉,无所事事,日益贫困。参加扶贫讲堂后,看到大家通过勤劳的双手纷纷改善了生活,他也重振信心,积极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种植西瓜10余亩,年稳定收入4万余元,成功摆脱贫困。

  “思想鼓励给了我强大的信心。”在接触的贫困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国发,54岁的他现在养殖了300头藏香猪,这批猪出栏后预计产值将达20万元左右。刘国发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太好,他老婆过去精神有些问题,几年前又患上了癌症,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巨额债务,但他对未来仍充满信心。他在扶贫讲堂上推销自己的藏香猪仔,希望带着大家一起养殖藏香猪。

  小小的一个讲堂,贫困群众当主角,讲的是自己勤劳致富的故事,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

  建培训中心扶智,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从祁阳县委工作人员介绍得知,祁阳人有一个特点,往往不是那么注重攀比财富和房产,反而更倾向于比孩子的教育,如果哪家孩子上了个好大学,便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从村民的行为中,足以看出祁阳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技能可托起贫困群众的脱贫希望。观音滩镇新龙湾村唐长青自己无专长,儿子无技能,自从参加培训中心创业培训后,儿子开始从事快递业务,自己也做上了水泥工,家庭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现已建成240多平方米的新房,生活开始迈向小康。知识的教育从思想上传递脱贫正能量,切实让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刘清伟教师扎根梅溪镇边远贫困村龟山教学点,书写着1个教师、13个贫困学生的坚守与担当,是“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的优秀代表。“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送、党政苦抓”的祁阳教育“四苦精神”独具特色。近两年祁阳投入6.89亿元,实施一大批标准化学校、合格学校建设和116所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推动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

  建乡村车间扶技,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

工厂就在家门口,在这个小小的房间内,村里的妇女们不仅把钱赚了,还可以聊天分享彼此间的快乐。

  “工作就在家门口,加工数据线一个月能收入2000元左右,和老公一个月收入有近5000元。” 文明铺镇新塘角村王美琴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不用再出去打工,家里的老人小孩都可以照顾到,上班时间灵活,多劳多得。在这个小小的房间内,村里的妇女们不仅把钱赚了,还可以聊天分享彼此的快乐。

63岁的冯冬秀和她的姐妹黄黑秀在祁阳县扶贫培训中心学习缝纫技术,学成后可在家实现就业。

  和王美琴一样,冯冬秀和她的姐妹黄黑秀在祁阳县扶贫培训中心学习缝纫技术,培训结束后即可上岗赚钱。在她们的家乡潘市镇龙溪村已建成服装厂,吸纳农村妇女就近就业。冯冬秀说,种田没钱赚,学门手艺回去就可以赚钱。

  把工场建到了贫困户家门口,将乡村车间搬到了村里,让村里的劳动力、留守妇女不出家门就能挣工资,为实现精准脱贫、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祁阳共建成乡村扶贫车间18个,促成61家工业企业、1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与75个贫困村结对帮扶。

  建“村为主”扶业,从看客到干客

新塘角村村民领工资,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走进新塘角村采访时,正赶上了天子龙蔬菜专业合作社给村民发放产业扶贫项目劳务工资。村民陈双喜领到了今年3月和4月工资1810元,85元一天, 63岁的他想都不敢想,在家门口只要付出劳动就可以领现钱,这钱来得踏实也舒坦。

  “男同志有事做了,女同志也发挥了半边天作用。”56岁的陈顺伍主动拉着记者聊了好多,聊着这几年村里的变化,不仅基础设施改善了,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村民们“无事可做”的难题。他说,过去穷没钱用不全是懒惰,很大程度是缺乏可赚钱的门路,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根本找不到活,他的难题也是农村的真实困境。

64岁的陈昌用高兴地说这个芋头长大后能有4斤多。

  天子龙蔬菜专业合作社将槟榔芋种植基地建到新塘角村后,1000余亩的蔬菜基地解决了村民无事可做的难题,在芋头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在种芋头,64岁的陈昌用高兴地说这个芋头长大后能有4斤多。田野里一片忙碌。据天子龙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德纯介绍,今年已发工资41万多元,107人领到工资,其中80%是贫困户,500个贫困群众跟着他一起“奔”,肩头责任大。

  “村为主”机制,充分激活村一级活力,提升村民干劲冲劲。在乡村建产业基地,“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以地出租得“租金”、务工得“薪金”、入股得“股金”、返承包种植得“现金”,过去的看客成了干客。

  “一心求得贫摘帽,脱贫致富靠大家。”村民的打油诗中浓缩的是贫困群众对脱贫的决心和信心。扶贫先扶精气神,内生动力是关键。祁阳的“四扶四建”较好解决了“人穷志短”“因陋而贫”“无能为力”“无事可做”这些制约脱贫进度的关键性问题,促进了和谐稳定脱贫。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扶贫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