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三治融合”推动扶贫扶志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编辑:李香枝 2018-05-22 11:46:24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必须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帮助贫困群众斩断思想穷根,彻底摆脱贫困。

  找准思想扶贫的坐标点。脱贫攻坚不断深入,面临的困难更深层、更多元,唯有找准坐标,方能勇毅笃行。一是干部的“盲点”。干部作风不实问题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有的干部不愿“身入一线”,只图完成任务;有的政策不清、工作不实,引起群众误解甚至引发上访;还有的缺乏责任担当,制定扶贫规划千篇一律,等等。干部的虚浮作风严重阻碍了脱贫进程。二是民生的“痛点”。贫困的成因虽有客观限制,更关键是思想贫困这个“痛点”制约。有的群众精神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思想观念不正,相互攀比成风;还有的以贫为荣,想方设法争当贫困户,等等。这种文化怪异造成一些群众年年扶、年年贫,甚至越扶越贫,形成循环贫困。三是群众的“盼点”。群众也想富,但因客观条件限制缺乏脱贫信心。有的群众想就业却因技能匮乏找不到工作,有的产业发展良好却因交通不便、路子不广找不到销路,有的想谋出路却因不懂政策而毫无头绪,等等。唯有找准这些“盼点”,才能有的放矢,做到标本兼治。

  画出思想扶贫的路线图。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一条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扶贫路子。一是扶贫车间进农家,让群众手上有活,解决就业这个群众脱贫的最大难题:开展“企业联村”活动,充分利用乡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立一批“扶贫车间”20个,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群众从事加工生产,帮助5000余名群众实现“农忙时做农活、农闲时进车间”,确保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效果。二是法律服务进田间,让群众行为有戒。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和损害群众利益现象频发的问题,一方面推行法律援助工作站、点设置,另一方面延伸司法服务,在田间院坝开设巡回法庭,既方便群众又作普法教育。目前,全县实现了村、企法律顾问全覆盖,群众在家就能解决纠纷,感受到公平正义。三是乡风文明进村庄,让群众精神有乐。采取“两委三会三组”模式,以村支“两委”,村民理事会、议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三会”,青年才俊、乡村贤达和经济能人“三组”凝聚自治合力,做到“民事民议民决民办”,保障政策落实。同时通过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进一步规范日常行为,遏制陈规陋习,树起崭新风貌。四是扶贫手册进口袋,让群众心里有数。创新“双册立档”工作模式,新的扶贫手册从7个方面、13大类细化帮扶措施、政策等事项,县级领导现场教学,帮扶人员据实填写并实时完善。“双册立档”的实施消除了群众的误解,各项信息的完整记录也让他们心里有数,彻底打消顾虑。

  用好思想扶贫的方法论。我们从实践中得出:只有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切实提升基层自治能力,帮助贫困群众重拾发展信心,才能走出一条勤劳致富的长效扶贫之路。一要发挥德治为先的引领作用。通过专题讲座、文明创建、文艺汇演等德育活动,激励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树立正确价值导向,把脱贫的信心树起来、劲头鼓起来。我县规定懒汉、不孝敬父母的、有不良记录等贫困户不予小额信贷评级授信,让群众学会依靠自身劳动脱贫致富。二要发挥依法治村的核心作用。把法治理念贯穿到扶贫全过程,利用法律平台、法律援助、司法热线等进一步延伸法治触角,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根除农村法治观念淡薄、社会治理无序、黑恶势力难控等顽疾,遏制扶贫领域腐败增量,确保扶贫工作健康有序推进。三要发挥村民自治的根本作用。把造福群众作为落脚点,发展更广泛更充分更健全的村民自治,支持群众自我管教,找到群众意愿的“最大公约数”,做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比如我县实施的“扶贫人人温暖”工程,对基础设施项目采用“政府引导、群众带资投劳”模式,引导群众“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监”,变“输血”帮扶为“造血”攻坚。(文/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宁县委书记 秦立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扶贫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