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搬迁故事】新化搬迁户:下雨用篷布遮屋顶的日子终结了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李慧 编辑:李香枝 2018-06-21 10:00:37
时刻新闻
—分享—

“一阵大风刮来,卷走了屋顶的树皮。”这是刘建斌过去老房子的真实写照,现在,房子倒塌了,长满了草。

  红网时刻记者 李慧 新化报道

  “家里老鼠到处蹿蹦,一到下大雨就得用篷布遮屋顶,墙壁石灰一碰就往下掉,踩着木板摇摇欲坠……”“一阵大风刮来卷走了屋顶的树皮。”新化县贫困户李利民和刘建斌做梦都想要有一个下雨不漏雨的家。

  盼了几十年,他们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搬进集镇,回家再也不用爬山了

  在新化县西河镇河西村集中安置点,刘建斌正在厨房洗碗,“原来根本没有像样的厨房,一家老小就两间房,有时厨房也临时搭铺睡觉。”而现在,新房子里干净独立的厨房让一家人吃得更卫生了。

刘建斌在草丛堆里找到了倒塌房子的木梁。

  刘建斌回忆,15年前,他第一次带着广西的妻子黄丽庆回到老家这两间木房时,抄近路上山爬了近一个半小时才到家,又正好赶上刮大风下大雨,大风猛地将屋顶树皮卷走,他赶紧找来篷布遮住床上头,只要床没有被淋湿,就能继续将就睡着。望着妻子的表情,那一刻他五味杂陈,迫切想要拥有一个即使刮风下雨都能睡个安稳觉的家。

刘建斌一家四口搬进了100平方的新房,每个人都有单独的房间,回家再也不用爬山了。

  10多年来,刘建斌一直在外打工,带着妻子孩子住工棚、宿舍,居无定所。“在外打工到处漂,这里做一段时间,那里做一段时间,心里慌得很。”两年前,那两间木房子也倒塌了,一家人回老家只能借住在亲戚家。2017年10月,刘建斌一家四口搬进了100平方的新房,每个人都有单独的房间,回家再也不用爬山了。

  不仅房子的问题解决了,刘建斌还被介绍到附近新化县新华蓄电池器材厂当上了一名操作员,一个月也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等以后家门口的加工厂办起来,老婆还可以就近就业,用他的话说,现在的生活有底了。

  目前和刘建斌一样被安置在西河镇河西村的有12户54人,房子统一采取“1+3+x”拎包入住建设模式,即:1层门面+3层住宅+产业配套。为确保搬迁人员的产业扶持全覆盖,通过安排到邻近海螺水泥、天马水泥两家企业优先就业;按变“投入为投资”思路,共享门面商业收益10年;组织劳务输出,安置环卫、城管等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渠道解决就业。

  搬进景区,儿子结婚有房了

  在维山乡三联洞村见到李利民时,他正在三联峒景区疏导交通。50岁的他说起这份每个月1800元收入的工作时,满脸都是满足。“比起过去这里打几天零工那里打几天零工的日子,现在每月有了稳定收入,心里踏实多了。”

李利民家房子由于下雨漏雨,时间一久墙角到处可见裂缝。

李利民即将搬入的新家——三联洞村集中安置点,距离三联峒景区只有1公里多。

  李利民现在住的还是28年前修建的房子,他描述中的家是一到下大雨就用篷布遮屋顶,踩着楼上木板摇摇欲坠……走进他家中,眼前的景象比他说的更差,老婆小孩宁愿常年在外务工也不想回家来,家里连个像样的睡觉地方都没有。“儿子23岁了,到了结婚的年龄,家里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这是让李利民最着急的事。易地扶贫政策下的新房子让他久久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如今景区就在家门口,就业不再发愁。

  李利民和刘建斌的发展仅是众多搬迁户的个例,新化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席办主任刘晗介绍,新化易地搬迁严守人均25㎡建设面积的“红线”,率先实现“统规统建”及创新探索先拆后住的搬迁模式,解决旧房拆除难题。

  十三五期间,新化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是38836人,经过精准识别,34743人需搬迁。按照进县城、进集镇、进行政村中心、进景区、建设易扶新村的“四进一建”和“1+3+x”建设模式,2016、2017年建设集中安置点83个,2018年开工42个,125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实现“统规统建”,一个个搬迁户告别穷窝奔向新家。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扶贫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