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产业扶贫下功夫 勇担重任系乡村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秀林 编辑:陈珏 2018-11-08 16:04:07
时刻新闻
—分享—

  “我们有信心带着乡亲们一起摘掉贫困的帽子,让他们把日子越过越好。”带着党员的坚定信念、政治担当,与脱贫攻坚必胜的决心,南华大学驻申家村第一书记邹海贵手拿着民情日记,走进各家各户。

  一腔孤勇,力排万难

  夏末初秋的阳光依然耀眼,映入眼帘的,都是申家村美丽的田园风光。2018年3月,经组织委派,邹海贵来到娄底市涟源市古塘乡申家村担任“第一书记”。光阴似箭,岁月无声,邹海贵的驻村生活已经过去5个月。

  “对于扶贫工作,很多人不是很了解也不是很理解,有时候会有孤独的感觉。”扶贫之路道阻且艰,邹书记初到申家村,生活条件简陋,平时在乡政府食堂吃5元一餐的伙食,到了周末,食堂关门,邹书记和帮扶工作队队员只能吃泡面,生活不便。

  作为大学教授,来到贫困地区,许多教学科研任务不得不被中止,对家人和朋友也少了关心,多了疏远。“来这里之前,我没有想到扶贫这么复杂,也没想到扶贫压力这么大,更没有想到扶贫路上遇到的困难这么多。家人、朋友、同事们也不是很支持,但我们既然来了,就要不辱使命,做出成绩。”邹海贵扶了扶眼镜说。

图片1.jpg

  “刚来的时候,从零开始,干什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邹海贵笑着说。申家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公共服务、文化建设比较落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84人,是省级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责任重大。

  邹书记进村后,坚定政治站位,秉承着“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原则,克服困难,进入角色,先后参加了多次培训与调研,争当各方桥梁,实施全面走访调研,了解村民,熟悉村情。

  同村支两委相处一段时间后,他了解到村干部们有凝聚力有决心,只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受限,很多工作无从下手,他们需要一个坚强的组织将他们聚拢。于是,邹书记带领帮扶工作队,狠抓党建促脱贫,加强村党支部建设、村委会建设,统筹安排,全力奋战脱贫攻坚。申家村村秘书吴关呈说:“邹书记很负责,来了以后经常走访,看到书记,就看到了希望。”

  完善基础,创新思路

  “过去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严峻滞后。”深入走访后,邹书记发现村中基础设施落后,带着工作队参与了涟源市古塘乡脱贫攻坚“补短板、强弱项”与异地搬迁拆旧复垦两项专项行动。据了解,到目前,已经圆满完成了一个水利项目,饮水工程和公路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之中,即将竣工。

  “我们家门口的水泥路是才打好的,多亏了邹书记啊。”村民吴博溪指着家门前的水泥路说道。路硬了,村民心里舒坦了,群众满意度上来了,脱贫致富的决心也更大了。

  “我们是扶贫,不是做慈善。我们不能养懒汉,要化解各种矛盾,防范各种道德风险。”邹书记扶贫采用全新工作思路,制定了南华大学帮扶责任人安排表,实现精准扶贫。同时,建立了帮扶公益金,坚决杜绝“塞红包”等简单做法。

图片2.jpg

  “我们能做的是引导村民,为他们制定规划,指明道路。”邹书记与村干部们经常送斗笠、化肥等生产资料到贫困户家中,仔细聆听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出谋划策。“物质贫困,‘观念’不能贫困”,邹书记认为“扶贫先扶智、志”,最重要的是要引导贫困户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激发内生动力。

  为此,他积极启动了“申家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开展了科技、医疗、时事等一系列讲座,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富硒水稻种植也采用了生物除虫技术,保证了水稻的质量。”今年,邹书记为申家村申报了国家农村科技助力示范项目,开展了多次科普活动,广受村民欢迎。

  产业造血,扶贫攻坚

  “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 村民能否实现自身“造血”,关键看有无脱贫致富的决心,有无脱贫致富的能力。

  邹海贵认为让贫困户摆脱贫困的同时,还要培养乡村特色产业。他和南华大学帮扶工作队刚到村子里时,村里没有集体经济,也没有任何产业。

  “我们现在发展产业就是从零开始。经过我们广泛地调研、商讨、论证,根据咱们村的地形与优势,我们自己制定了《涟源市古塘乡申家村三年发展规划》与《申家村产业发展规划图》。”7月底,邹书记率村支两委和贫困户代表远赴炎陵黄桃基地进行走访调研。

  同时,在邹书记的带领下,申家村今年已经初步开展了富硒水稻种植、富硒米加工厂建设,富硒走山鸡养殖,以及油茶林的建设。

  在未来几年,邹书记及帮扶工作队打算在申家村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金果林产业、规划建设特色农庄与休闲度假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

  自邹海贵担任申家村“第一书记”以来,得到当地老百姓广泛认可。“南华扶贫真助力,共同致富乐无疆。”村民吴复兴还特地写了一首《致南华大学帮扶工作队》的诗表达内心的感谢。

  邹书记用过硬的作风,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攻坚克难,从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从村民最期盼的地方做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申家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大学教授的良好形象。

  来源:华声在线

  通讯员:杨秀林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扶贫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