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准帮扶 贫困户变身养鸡大户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颜开云 李彩凤 张永红 编辑:宋沛珊 2018-01-23 09:22:21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记者 颜开云 通讯员 李彩凤 张永红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其中因病因残致贫是脱贫攻坚中最大的“拦路虎”。不过,记者近日在浏阳市蕉溪乡采访了解到,当地有两名因病因伤致残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民,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用自己的坚韧与努力闯出一条脱贫路,赢得了邻里乡亲以及扶贫干部的交口称赞。

  故事1 高位瘫痪自食其力,趴床上修鞋补锅

  1987年,23岁的张和清身强力壮,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击倒了。当时在矿上干活的他,不幸被一块大石头砸中腰部,导致高位瘫痪,“臀部以下基本没什么感觉。”

  住院治疗两年后,张和清被送回了蕉溪乡常丰村张家组老家,此后30年里他只能“困”在轮椅上和床上。几年后,和他育有两个儿子的妻子也带着其中一个孩子离开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分崩离析,生活也瞬间陷入困顿。

  生性乐观坚强的张和清没有向命运屈服。“两条腿废了,但我双手还能动啊!”经过考虑,张和清托人买来工具,自学起修理。

  一个高位瘫痪的人如何搞修理?记者在张和清家看到,卧室就是他的修理店,床头前摆放着缝补机、电钻、铁锤、扳手等工具。张和清趴在床上,手伸到床头下,拿起各种工具熟练地补着一口铝锅。

  “除了修鞋、补锅,电风扇、电饭煲等小家电也能修。”泥水匠出身的张和清告诉记者,靠着日夜琢磨,有的东西反复拆反复修,终于又有了能够自食其力的一技之长。

  因为技术过硬、做事扎实,张和清的生意一度很好。“最红火的那些年,一年能挣三四万。”他指着自家位于106国道旁的两层楼房说,这就是那时候建的。

  不过,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张和清的修理店生意前几年每况愈下。2014年,蕉溪乡政府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帮扶。“乡、村干部过段时间就上门来看我,为我加油打气,并给我积极争取相关扶贫政策。”张和清说,大家还会利用各种机会为他推介生意,附近乡镇不少居民都会慕名而来修修补补。

  仅仅过了一年,张和清就靠着政府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摘掉了“贫困帽”。“现在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养活自己没问题。”张和清笑着说,房子建好了,儿子做木匠收入不赖,已娶妻生子,感觉自家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故事2 腿脚不便依然坚强,养鸡大户年出栏3万羽

  李小波今年58岁,他告诉记者,落下残疾还是在他10岁时,“砍柴摔落山下了,家里没钱治病,就在床上瘫了十多年”。后来,李家经济条件开始改善,通过就医治疗,李小波慢慢地可以下床走动,虽然走路一瘸一拐,但生活能自理了。

  “我觉得生活一下有了希望,经历过绝望,所以我更珍惜,也更努力地对待生活。”李小波说,自己先后做过手工、养过牛羊,最后选择了养鸡。

  2008年初,在隔壁养鸡大户李士建的帮助下,李小波赊到了第一批鸡苗和鸡饲料,在山上创建起了一个小型的养鸡场。“创业初期,养殖技术有欠缺,管理也没有经验,养鸡场经营举步维艰,不过好在有大家帮忙,现在总算挺过来了。”李小波说。

  去年初,在蕉溪乡扶贫办的帮助下,李小波新建了700平方米的鸡舍,扩大了养殖规模。“2017年出栏3万羽商品鸡,总收入有2万多元。”李小波有点惋惜地说,要不是那场大洪水造成损失,收入本可以达到五六万元。

  李小波相信,过不了多久,自己不仅能脱贫,还能致富。他感激道,这与乡邻和政府给予的帮助分不开,“比如在商品鸡滞销时,李士建会通过自己的销路拉我一把;蕉溪乡畜牧站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免费防疫支持;扶贫工作队每月会上门两三次,及时帮我解决困难”。

  记者手记 身残志坚,人穷志不短

  不向命运低头,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张和清和李小波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身残志坚”和“人穷志不短”。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脱贫典型,但张和清与李小波的事迹尤其让我感动。”蕉溪乡主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肖孟良感慨道,贫困不是苦难的借口,最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困。在这两个人身上,他看到了一种永不服输、永不言弃的精神。

  确实,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脱贫攻坚不仅要靠扶贫政策和干部帮扶,更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振脱贫致富精气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这样贫困户才能最终摆脱贫困,拥抱新的美好生活!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颜开云 李彩凤 张永红

编辑:宋沛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乡村振兴频道首页